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徐勇民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新建文档(一)—徐勇民札记】岁月的目光

2015-09-11 14:40:3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
A-A+

  今天,能记起 30 年前的事,并不是太难。因为, 对所有的中国人来说,那时所发生的事,大都刻骨铭心。虽然色彩渐渐褪去,可是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经常在脑海里记起,也经常在眼前浮现。

  我们生活的今天,已经被称为了“读图时代”。视线无论停在何处,想要不看到图像,几乎是不可能的。从美术馆、报刊亭、广告牌、教科书到节目单、菜谱,还有各类推销商令人眼花缭乱的宣传册…… 现实中的各类图像色彩已经富足到干扰视线影响视力的程度。以前常说梦想是斑斓的,记忆是多彩的,此时,倒浑成了素色一片。只是当浮现沉寂在记忆30 年前的往事时,色彩才会迅速地组合拼成完整而有光泽的画面。

  1978 年,我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当时是湖北艺术学院),由当过下放农村的知青到已有三年工龄的工人,一下子进入大学,成为了当时社会新群体的一员,心中的激动与兴奋不可言喻。班上的每个同学以自己在不同背景中和条件下学来的绘画技法在画室中在求教中演示与较量,课余时,又以自己在那个年代了解到不属于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作为炫耀的谈资。当时无论是绘画、文学还是电影, 年青的大学生们以观看解禁的作品为乐,哪怕是早一天看到也会产生先于他人目睹的快意。

  很快地,同学们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图书馆(当时叫图书室)。那时学院每年有少量的外汇划拨额度用于购置外国原版画册。图书室设在教学楼的一层顶头,书架塞得满满当当,南面无窗,靠北的窗外又是高墙,整个室内的采光被阻隔分割后, 光线柔弱的像迷雾一般。在其中穿行查找资料就象电影中看到在隧道中探宝的情景。图书室中还有文字标明划分出师生间不同的阅览区域。有关中国艺术的资料等(大都已是发黄了的画册)被迅速地浏览。这些书籍资料在当时心目中的地位好比是自己居住城市中的名胜,随去随看,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大家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书架上的原版画册, 尤其是有一套价格昂贵的(日文版)《世界美术全集》,这些书对学生是不可以借阅的。它们格外地被码放在了玻璃柜中一字摆开,整整齐齐,十分悦目,让所有其它的书籍都显得有些黯然。

  我们这些同学们大都穿着皱巴巴的衣服,有的同学因熬夜用功,早上起床还来不及抹去眼角上留下的泪腺堆积物(当然,我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的), 便来到画室或是图书馆。当时,身为社会新群体的一员,精神富有的满足在心中生出的优越仿佛法国小说中描写的贵族一样。自从知道了那套《世界美术全集》摆放的位置后,每逢在图书室翻看着手中的画册,眼睛却都盯住书柜中那些醒目的原版画册。尤其是听看过画册的一些教师的语气里经常不经意流露出对那套画册的赞叹,更是让我们感到愤愤不平。终于,经不懈地努力,图书馆负责人回应了我们的强烈吁求,但提出了如下条件:一、必须全班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位置集体一次阅览; 二、必须由班长一人执书翻阅,其他同学旁观;三、翻阅者必须沐手后方可行使职责。全班同学一致欣然允诺。这些要求算得了什么呢?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约束更具有诱惑力呢?与其说是约束,还真不如说是放纵。好比对饥肠辘辘两眼发直的饿汉们来说,闻到香味后就能马上吃到散发着香味的食物, 而此时还提出任何其它必须遵循的条件,实在是显得多余。还有一点是我们坚信也引为自豪的,就是我们的班长是一位党员,还能说什么呢?无论是图书馆的负责老师还是全班同学在当时都将这次阅览安排上升到了非有政治条件保障不可的高度。

  这是一个期盼已久并值得骄傲的时刻。全班十八名同学(其中二名女生)围在图书室一侧的书桌前,管理老师亲自搬来这些大部头的画册,反复叮嘱看完一本才可看下本,听起来,有点像阿姨告诉幼儿园的孩子们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一样。大家一个劲的点头示意,明白了明白了。班长在大家兴奋焦急的期待目光中,嘴角牵扯出掩饰不住的自得,随着书页的翻动,开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十八位同学以同一种目光进行的集体阅览。多年以后, 当看到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一群饥饿的狮子围在一起,此起彼伏,撕咬猎物血腥的画面,这种求生本能所能采取的最直接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常常会深深地刺激着我。人类与动物相比,在满足腹腔的饥渴、精神的饥渴和视觉的饥渴之间,其攫取方式, 实在是太相似了。

  一群黑压压的身影叠在桌前,顶上日光灯有些昏暗,同学间不断有人压低嗓音要落在画册上晃来晃去黑乎乎的影子挪开。要知道十八个人同看且要看好一本书,只有采用轮流观看的方式。于是自然形成了环形的群体内外分两圈进退移动、位置左右调换,个体视点高度随机自然调节的有序场面。当然,也不时有企图拖延自己观看时间而赖着不肯移动的人,自然也遭到起哄甚至拽扯。随着画册的翻动,几乎是每一次书页的声响,必引起一阵啧啧声, 甚至惊呼。

  中学学地理时了解了地球之大、世界之广,种族民族及人口之多,可实在还不知道世界的艺术和艺术的世界还有如此宽广的空间和多彩的样式,这些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在视觉饥渴的岁月里,这样集体阅读的快速浏览,有的画面仅在眼中停留了几秒钟,却已是铭心不忘。多年后到欧洲考察,看到著名的博物馆中悬挂着当年我在狭小图书室的画册中看到同一幅作品的原作,心中虽然涌起的是欢喜,却不再有当初在画册上看印刷品时的惊喜。

  一本画册,由十八个人在限定的时间和地点集体阅读,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可是想想看, 那时,这一群人他们还年青,他们的精神需要给养, 他们的视觉渴望色彩。特殊的年代,暂时会改变惯常的一人独赏或是至友间品赏的阅读方式。这一次阅览的经历,面对的仅仅是印刷品的画面,也足以让我们体验到了在那个年代渴望欢乐渴望满足同样也渴望团聚式交流的共同的文化心理。当年翻书时扑面的油墨香味,在嗅觉的记忆中,至今不减。30 年前中国大地上的春风,吹到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角落。我从内心坚信,彼情彼景那一刻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 视觉的彻底解放—— 对我而言,确是如此。

  今天,我们常看到宣传某个视觉展事时用上了“视觉盛宴”的文字渲染,其目的想必是刺激那些在养尊处优的图像生活中目光已变得有些滞呆与惺松的人们。要知道,仅就果腹而言,盛宴只有对饥渴者而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视觉饥渴只是在这时,才可感受到“秀色可餐”是什么样的一种联想,“香味四溢”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过目不忘”是什么样的一种专注。

  30 年过去了。在渐渐又泛出色彩的回忆中, 同一种目光集体阅览的经历好比多棱的宝石,不断地散发出不同的光亮,闪烁在我眼前,让我探到它难以捉摸的光源,也警示我的目光保持鲜敏不要变的慵懒与麻木。这件记忆中不寻常的视觉经历,我曾在几年前同代人的一次展览前言中提及,可今天写起,其情其景更宛如昨日。

  如今在学院明亮宽敞的图书馆书架上,还可以看到这套已不知有多少人翻阅过的《世界美术全集》。30 年前曾有幸沐手后与它进行了目光接触, 现在它已像被人掏空了腹腔,散了架一般排在书架上,几乎已没有人知道它曾经拥有过和曾经见证过怎样的一群年轻的读者了。

  2008 年 12 月 29 日

  于昙华林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徐勇民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